2013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发布日期:2013-11-07 来源:
字体: 〖打印本稿〗〖关闭〗
2013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620011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       课程所属系部:社科部
学时: 24                      编写执笔人:刘文利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适用于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
课程作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我国这一国情,在我国各所民族院校及民族自治地方内部分大专院校专门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课之一。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构成的国情,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并使之具备必要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素养。该课程还能够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与该课程相关的前导课程有:《思修与法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的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制定的依据,为今后自觉贯彻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民族进步繁荣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中,本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安排理论教学为24学时。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该课程立足于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影响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通过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并且具备必要的理论和政策素养。
知识目标:掌握有关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了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规范,对一些涉及民族问题的现象和事件做理性的分析。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胸怀,长远的眼光,理性的思维,不受谣言的鼓惑和境内外三种分裂势力的影响,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表1:
表1 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
与说明
学时
学习单元1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1.了解中国的民族概况;
2.中国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中的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人口构成;
2.民族分布特点;
3.少数民族地区特点;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5.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7.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8.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本单元内容采用课堂理论讲授。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2民族的历史范畴
1.了解民族概念;
2.了解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3.了解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1.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2.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3.民族形成的时间;
4. 民族形成的条件;
5.民族形成的规律;
6.民族发展的规律;
7. 民族发展的因素
8.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9.民族的消亡几种模式;
10.民族与国家的区别;
11.民族与国家的联系。
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3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
1.了解民族问题的相关内容;
2.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及其根源;
2.民族问题的表现;
3.民族问题的特点----长期性、普遍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4.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5.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
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4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维护祖统一。
1.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形成和发展;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内容;
3.民族观的概念;
4.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
5.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6.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
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1.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明白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3.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4.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位;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素;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5.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7.我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9.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际探索;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地区的创立;
11.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12.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历程;
13.建立和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规章。
1.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2.每组6-8人,每小组分配任务,组内讨论。
理论授课4学时
学习单元6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1.了解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了解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
3.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1.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2.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重视;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
5.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6.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
7.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发展状况。
 
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7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3.如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3.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兼顾国家利益和当地少数民族实际利益的原则;
5.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6.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
7.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8.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道德素质;
9.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10.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 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11.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1.在教室集中进行理论授课;
2.每组6-8人,每小组分配任务,组内讨论。
理论授课4学时
学习单元8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1.重视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1.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
2.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3.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4.民族风俗习惯;
5.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作用;
6.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在教室集中进行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9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1.了解我国宗教概况;
2.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理论和政策;
3.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措施。
1.我国宗教;
2.内蒙古的宗教;
3.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
4.我国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
5.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7.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8.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在教室集中进行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学习单元10
世界民族概况
1.了解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
2.了解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
1.世界民族人口、分布、种族及语言;
2.五大洲民族的基本概况;
3.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
4.20世纪以来世界民族问题的变化;
5.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6.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
在教室集中进行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2学时
 
 
4.课程实施说明
4.1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本门课程采用统一授课、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1)统一授课 根据学院课程的统一安排进行授课
2)分组讨论 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68人。
4.2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3教学师资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除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当了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必胜的信念。
 
5.相关说明
5.1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5.2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以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分析问题水平、课程完成态度为考核点。
2 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办法

成绩
   
优秀
1)笔试考核90分以上;2)按要求完成作业,且成绩为优;3)出勤率为100%4)能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文献,能够单独撰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良好
1)笔试考核80分以上;2)按要求完成作业,且成绩为良;3)出勤率为90%4)能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文献,能够单独撰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中等
1)笔试考核70分以上;2)按要求完成作业,且成绩为中;3)出勤率为80%4)能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文献,能够单独撰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及格
1)笔试考核60分以上;2)按要求完成作业,且成绩为及格;3)出勤率为70%4)能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文献,能够单独撰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不及格
1)笔试考核60分以下;2)不按要求完成作业;3)缺勤次数超过三分之一;4)不能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文献,无法撰写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注:“1)”为期末考试成绩,“2)、3)、4)”为平时学习过程成绩,综合成绩评定比例为期末考试成绩50%+学习过程成绩50%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为考核点,权值各占50﹪。考核要点分别如表3和表4。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表)
说明:评估请在各指标评估分值栏内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将各指标的分值累加而得总分。
 

教师:             课程:                系别          专业       班级
项目
评价标准
最高分值
评估分值
教学态度
1.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思想和学业的提高;
12
 
2.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重视教学反馈,注意总结改进教学工作;
8
 
教学内容
3.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讲解清楚;
12
 
4.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同现实生活相结合;
12
 
5.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6
 
教学方法
6.讲授重点突出,实际技能熟练;
12
 
7.教学方式多样;
9
 
8.语言清晰;
9
 
教学效果
9.认真学习后对本课的要求基本掌握,并能理解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2
 
10.从教学过程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热情和纪律来估价效果。
8
 
总分
 
 
评语
优点:
 
 
 
缺点:
 
 
 
 
 

 
 
 
 
 
 
 
 
 
 
 
 
 
表4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督导用表)

课程名称:                   系别: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填写日期:                 日 总得分        
结构指标
单项指标
最高分值
评判分值
教学态度
(15﹪)
1.认真备课,教材熟悉;
4
 
2.按时上下课;
1
 
3.授课认真;
5
 
4.教书育人;
5
 
教学内容
(40﹪)
1.内容丰富充实,组织合理,逻辑性强。既不照本宣科也不脱离教材,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2
 
2.概念准确,分析透彻;
8
 
3.重点突出,讲清难点,阐明疑点,举例恰当;
12
 
4.吸收理论研究新成果;
8
 
教学方法
(30﹪)
1.方法得当,有启发性,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10
 
2.讲授熟练,调理清晰;
8
 
3.教学时间利用充分,分配合理;
4
 
4.普通话标准,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4
 
5.多媒体教学,实际操作准确规范;
4
 
教学效果
(15﹪)
1.课堂秩序好,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以调动;
8
 
2.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7
 
评语
优点:
 
 
 
不足或建议:
 
 
 
 
 

 
5.3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加强整个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如PPT演示文档、演示录像、图片、典型案例库等,作为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课外学习,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收集和链接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组织网络论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及同学互动的学生氛围,拓展学习活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