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心得体会
发表日期:2013-06-12 文章来源:
参加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机电工程系 寇雅伦
2013年4月30日-2013年5月5日,我有幸前往安徽省黄山市参加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辅导员代表一起分享一线工作的新成果、新成效,以及对工作探索的新思路和新总结。聆听了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用心引导学生、用情关爱学生的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也更深刻地领悟了学生工作是一门爱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辅导员去感悟和饯行。
本次研讨会视角更加关注学生,方式更加关注和谐,层面更加关注全体,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更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和梳理。辅导员和德育专家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性探讨。
一、指导思想
高校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明确要求,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要坚持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成功的经验是:
(1)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严把入口关。(2)建立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重点抓好辅导员的培训和发展工作。(3)建立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人事部三年一次的全国优秀高校教师的表彰中,首次将辅导员单列表彰。(4)建设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辅导员具有既可做教师,也可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辅导员们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式方法投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交流经验
在研讨会交流发言上,来自各高校的代表畅所欲言,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加强思想沟通,以“两会一谈一封信”的机制促进文明生活。“两会”指的是每月辅导员与学生举行学习问题促进会和生活问题沟通会;“一谈”指的是由辅导员组织各班同学晨跑并进行早餐沙龙谈话,促进班级同学多沟通、多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一封信”指的是每个月由辅导员给每个学生骨干发一封信,用通信的方式,就近期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交流思想,及时掌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两会一谈一封信”制度以交流保稳定,以沟通促发展,以研讨创和谐,基本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二)着力人才培养,用“森林单树法”实现大学生教育和谐,健康成长,科学发展。学校努力探索出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森林单树法”人才培养新模式。“森林单树法”包括两方面内涵:(1)对所有学生,要实施森林培养,力求大面积“丰收”;(2)在实现“森林覆盖”的同时,结合不同能力特点的学生,要实施“单树细作”,根据学生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的特点,采取风格各异的活动形式,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用耐心、细心、恒心去培养能思想、善行动、有思路、会做事的学生。
(三)以党团组织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学院将党课纳入公选课,院级党委精心组织“创最佳党日活动”,学生党支部为支部成员在入党纪念日当天过“红色生日”; 以班级建设为基础,创建积极进取和谐融洽的学风和班风,各类根基于班级建设的文化素质教育举措或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以社团活动为支撑,营造高雅活泼创新共赢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容。如该校的“三农”学社的调研成果被“两会”采纳,法律援助小组深入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著名企业英才俱乐部为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赢”搭建了平台;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开创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局面,该校组建了学生工作联络员等学生队伍,举办校园听证会和现场办公会,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此外,选拔出经济困难生参与宿舍管理,选聘研究生担任宿舍导师,吸纳学生参与网络管理,使主体性德育在宿舍和网络两个阵地中发挥作用;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制度平台,学校通过“百项工程”和“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全国率先成立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心,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高校首创了在录取通知书中建议新生入学前做义工或职位实践,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自我规划。
(四) 将心理健康的理念贯穿活动始终,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加以引导。例如:对大一新生,通过组织团体辅导或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其适应集体生活;对高年级学生,针对考研、就业等组织经验交流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建立学长制。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老乡会、互助小组等帮助学生结对子,另一方面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长,让学长起到带动作用。作为学生辅导员,做好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网络,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由学生干部和党员组成的班级危机安全网络,设立雪绒花使者(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严格执行危机月报制度,每月将异常问题排查结果向学校汇报,对以前上报的危机事件进行跟踪了解。利用QQ群、BBS、群发邮箱、博客等网络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还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借助于“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期末汇报”、“家长热线”等形式,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和督促引导,建立起校内校外各司其职的全方位的学生成长辅助体系。
三、启示
此次培训给了我诸多启示:其一,要与时惧进地更新理念。十六号文件颁发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作为辅导员自身,我们要努力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提升为科学,要一手抓创新实务,一手抓理论研究,坚定育人理念,善于总结提升,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其二,要明确具体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艺术,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经历、阅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不要把自己陷入全职保姆,要创新自己的理论方法。要学会在实践中提炼成果,在细节中决定成败,在培育学生中培养自己的优秀,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让自己收获、成长。
加强创新理念,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专部 韩秉科
2013年4月底,我有幸参加了院学生工作处组织各系部学生科长及优秀教师赴黄山市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培训部举办的题为“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培训学习。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我们认真学习了由会务组提供的所有会议材料,听取了专家、教授所做的学生管理方面及工作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精彩报告,同时与与会同行一起就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省内外兄弟院校学生管理方面及工作创新意识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特别是结合学生工作处最近准备实施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学习体会,供大家交流。
一、班主任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是各所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其它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线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开展得如何。特别是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基础知识偏差,没有了升学压力的调控,学生又恰逢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在确立时期,如何能得心应手的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中专生管理方面便显得尤为紧迫。
(一)班主任既要有老师的尊严,又要有朋友的亲切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触:老师越来越难当,班主任越来越难干,说轻了对学生不起作用,说重了怕担当责任!生出这种感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着一群无所不通、不肯轻易“就范”的少年学子,班主任到底应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是只强调尊严,让学生望而生畏,就像老鼠见了猫?还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一派哥们义气?当然更多的老师认为,二者应兼备,但对“尊严”与“亲切”的理解,却又不尽相同。
我个人认为,班主任的尊严,绝不是让学生敬而远之的威风,而是一种让学生钦佩的综合的人格魅力;朋友式的亲切,也绝不是简单的“护犊”,对学生的一贯放任,而是要平静地、任劳任怨地充当许多角色——生活上的贴心人、学习上的师长、思想上的园丁、业余活动中的知心者。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自多方面,个性突出、落落大方的仪表;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言谈举止;坚强果敢、刚直不阿的思想品格;明辨是非、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百折不挠、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而尤其重要的是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才多艺的个人修养。
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班主任与一般的任课老师不同,任课老师只有上课的时候面对学生。班主任则需要找机会与学生“耳鬓厮磨”,这就自然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那些求知欲强烈的少年学生,武断地甚至有些“不讲理”地认为:老师嘛,就该什么都懂!所以,如果班主任是一个天文、地理、文学、经济、军事、法律、体育、美术、电脑……无所不通的“全才”(不需要门门都精,有时一知半解、不说门外话足矣),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班主任的形象就稳稳地站住了。否则,他们会私下议论:自己都不学无术,也配说我们!
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他们恨不得能和班主任一起踢球、一起蹦迪。常常的,他们会猛不丁地问“老师,你上吗?”、“你读过《学习的革命》吗?”、“你看甲A吗?”、“你会跳舞吗?”、“你最喜欢的通俗歌手是谁?”……如果班主任的回答是一连串的否定,那么,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已经出现了无法沟通的鸿沟。他们会很扫兴地对同伴说:“我们班主任什么也不懂,没劲!”相反,对他们感兴趣的所有问题,班主任都能与他们交流得头头是道,你会发现,在他们纯净的目光中,不断有如饥似渴的、激情的火花闪现。不知不觉中,彼此的心距拉近了,而且在很多的业余活动中,班主任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主心骨。
朋友式的亲切,是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班主任就广泛地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尊重。这样,再配以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学习上的诲人不倦、思想上的春风化雨、业余生活上的“同甘共苦”,那么,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将会是轻松自如且效果极佳的。
(二)说教既要合理,也要合情
班主任工作从来离不开苦口婆心的说教。过去,不管老师是严厉的、和蔼的,只要是真心对学生好,学生总会为你的“苦口婆心”所感动,继而多少接受一些老师的说教。如今则不然,常常是班主任口干舌燥,换来的却是“真烦人”、“唠唠叨叨、婆婆妈妈”、“道理谁还不懂”、“凶神恶煞,谁怕你”。当然,这些评语是背地里说的,但却反映了学生难以接受说教的心态。
面对着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简而概之:学生素质越来越差!或者将他们一棒子打入差生之列。社会本就是个万花筒,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又使这个万花筒变得光怪陆离。这其中,我们的校园充其量算得上是一方净土,却绝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处于花季雨季的学生,对一切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他们盲目崇拜、无端模仿、喜欢张扬、欣赏激情……心浮气躁之余,言行过早地与社会接轨、与成人接轨,并出现一些偏差,实在是在所难免。此时,班主任首要的问题不是声色俱厉的呵斥,而是沟通、是理解,然后才是说教。而且这个说教,首先要打动班主任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想说服学生便成了妄想。 这就要求我们的说教不仅合理,更要合情。
“禁止吸烟”、“禁止早恋”,这是每一所学校的班纪校规。为什么要禁止?随便在校园里叫一个学生,他都可以对答如流。然而,事实是任何学校吸烟早恋现象都屡禁不止。何以至此?因为说教者自身就底气不足。环顾我们周围,我们对学生说“吸烟有害”,可是有多少校长、老师也在吸烟!我们对学生说“禁止早恋”,学生反过来问“老师,你象我们这个年龄时,对异性有过好感吗?”张口结舌之后,我们多少老师,在学生真诚的目光下编织着谎言!以己昏昏,何以使学生昭昭!
杀人者偿命,所以,即使是缺乏仁慈、善良的人,也不会随便轻易杀人(神经病除外),因为杀人的唯一后果就是赔上自己的性命。而吸烟的后果是双重的,一边是“吸烟有害健康”,一边却是世界上数以亿计的瘾君子。而且越是名人、越是伟人,烟瘾越大、所吸品牌越名贵,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校园的禁烟令变得苍白无力。明着被处分、被罚款,但躲过老师的耳目,学生们真的会戒掉?因此,不要光讲“吸烟有害”,还要对学生讲吸烟有助于人的神经兴奋,讲烟草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只是讲“禁止早恋”,也要讲“食色天性”,讲情爱是人类交响乐中永恒的主旋律。告诉学生,青春期男怀春、女钟情,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规律。青春期情窦初开,代表着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育。
对吸烟早恋之类的问题,班主任的说教绝对不可以是单一的、命令式的。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些想法和做法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其次,我们还要告诉他们,正常的事情未必都是合理的。比如,人想驾驶汽车行驶在马路上,这是人正常的生活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便驾车行驶,驾驶技术不过硬、没有驾驶执照、不会开车的人,就不可以驾车上路。否则,对人对己,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管理规则既要规范,又要留有自由空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纪校规无疑就是规矩,身为学生自然要自觉遵守。但规矩之内,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有的班主任喜欢学生处处俯首贴耳,一切以班主任的意志为转移,规矩之内还要命令学生:必须从东向西走!必须自下向上走!长此以往,对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的十六七岁学生来讲,他们感觉到的是压抑、枯燥、单调、呆板,潜意识里他们会想:老师让我们从东向西走,我从东向北再向西可以吗?我从西向东又会怎么样?甚至把脚踩在规矩的边缘又如何?如此一来,我们束缚的越紧,学生的抵触情绪、挣脱意识就越强,所谓的规章制度,不仅丧失了约束力,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许多中专学校,对收看电视的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节假日除外,除非学校统一组织,否则,只准收看晚间新闻联播,其它时间严禁打开电视。这种死板、教条的规定,恐怕许多老师都难以接受,更别说是活力四射的学生。午饭后、下午课外活动,有很长的自由活动时间,打开电视,让同学们在欣赏丰富多彩的节目的同时,放松一下神经、开阔一下知识视野,有什么不好的?逢上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用不着同学们心神不定、“偷鸡摸狗”,在不妨碍正课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组织他们光明正大地看。在观赏比赛时,你会发现同学们的眼神中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从他们发出的声声叫喊中,你会感觉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正猛烈地冲撞着他们年轻的心怀。这不比我们对着书本进行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得多、实用得多吗?相反,如果是一味的死板教条,结果不但不是学生的安心学习,而且很可能导致他们满肚子的怨气,并出现将怨气发泄在毁坏公物上的现象。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中专学校,到底是以看孩子为目的,还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提高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班主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祖国的美好山川中,接受风的沐浴、水的洗礼,让学生感受山的挺拔、刚强,水的流长、坚韧,这正是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胸怀、培养审美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未成年人在校,学校、老师是法定的监护者,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身心安全负有重大责任。所以,组织任何一次活动,周密的计划、细致的安排、行动纪律的制定与强调都是必不可少的。越是组织得井井有条,活动的目的就越有保障实现。而因噎废食的管理方法,只会戕害学生们意气风发的浪漫情怀,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是因循守旧、缺少激情、缺乏冒险精神、不敢创新、不能锐意进取的低能儿。
制定规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学生已被框在规矩之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就应该留给他们相对的自由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其中尽情地奔跑——直的、弯的、曲线的,挪着、跳着、匍匐着,说着、笑着、高唱着……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创造性的潜力,展示他们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灿烂。
社会是多元的,生命是多彩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广泛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谱写自己人生的华章。为实现这一目的,班主任首先应对自己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体味他们的心理变化,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古训。不仅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又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排忧解难的益友。使学生对学校、班主任产生敬佩感、信赖感和依恋感,感受到校园的晴朗、做学生的美好。从而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顺利开展。
以上的体会或想法,并不是这次学习过程中全部内容,只是我学习中的某一小方面体会比较深的总结,目的就是在学习总结中供大家共同探讨的素材。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培训心得
学生工作处 李丽霞
2013年4月29日至5月5日,我们参加了在黄山市举办的“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培训,通知此次培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说其琐碎,是因为其包含的内容较多,处理不好,会牵扯到我们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说其细致,是因为它不同于系统的党建工程、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那么规范,更不是一项简单而孤立的工作,而是与其他一切工作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以思想工作为主线,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
(一)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行动上自然就会有所体现。在思想工作中,感情投资很重要,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来凝聚同学们的力量和人心——以情感人。通过参加学生的班会,开展感恩教育——父母恩(一封家书)、师生联谊、同学情(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等,都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感化一个学生。尤其对于那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如对于贫困生、单亲家庭的子女,除了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之外,重要的是给他们如亲人般的关爱和尊严;对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精神不正常的学生不但要密切关注,更要格外地付出关心和爱护。对于学习成绩落后、降级的同学要不厌其烦地经常性地找他们谈心,直到真正地帮助他们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在学习上树立起自信心和主动的意识。而且对于上述学生,一定要与他们的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结合,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感情投资的同时,工作方法同样重要。要善于去找工作中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广为宣传,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大道理讲实、讲透,易于学生接受。生硬的说教,多数情况下不但达不到目的,往往适得其反。在谈到学习态度这个问题上,我们说归根结底,就是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意识的问题。因此,在各种会议场合,我们不会去讲学习有多重要,而是从就业形势,大学生扩招等形式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会思考,认清形势,自然就会使每名同学有了压力和紧迫感。同时,充分肯定每个同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归宿感。如果说思想上的调动和宣传是抛砖的话,那么围绕学风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是一块不可不引的玉了。如与学生座谈、班级学风大讨论、著名专家、教授专题报告、集趣味与知识于一体的各专业知识竞赛、优良学风表彰等活动,极大地从思想上增强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为理念,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管理局面。
(一)这个理念的重点就是服务。而服务的媒介重点就是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率带头作用。因为他们是一个年级的先进力量的代表,是中流砥柱,只要他们的服务意识上来,就可以带动一片,影响一面。因此,对于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首先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树立务实的服务观。
1.学生干部纪律观。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群体良好风气的形成。没有一个铁的纪律,就不会有一支好的队伍。
2.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全局的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学,包括团结对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学
3.激发学生干部成才的欲望。要让学生意识到“人人是个才,个个能成才”,激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增强成就感。
4.要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能因工作而耽误学习,也不能因为学习而松懈工作。
(二)对我们的学生干部光提要求是不行的,要通过优化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干部培养。
1.优化民主机制,创造良好空间,充分发挥个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大胆放手,具体事务不包揽,使其在有序的管理中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优化考核、监督机制,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并将其作为期末综合评分及评优的参考。
3.优化奖惩机制。对那些工作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充分肯定其成绩,适当奖励;对那些工作没有热情、不负责任的学生干部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干部的处理既要严肃,也要不失灵活性,给予其改正的机会。
三、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做好日常基础管理的有利保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我们强化科学管理的前提,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保障。
1.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在于如何去整治谁,而在于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学习,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抓手,内化为学生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制能力。同时,这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2.规章制度制定起来容易,其关键在于执行。为了保证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对其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和不良风气及时予以公开批评或个别谈话,对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公开表扬;对学习成绩优异、或学习、表现上有突出进步的学生,除了表扬外还与其家长沟通通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注意,让学生明白他的每一个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
实践证明,抓好养成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把各种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但一所高校的好风气、学生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常管理工作的中心实质在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肩负着使广大学生成为思想过硬、学风严谨、基础扎实、成绩优异、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做好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学生管理者都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潜心研究,把握规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期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而不断努力!
培 训 心 得 体 会
机电工程系 莲花
本人于2013年4月30——5月5日,参加了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研讨会,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受益匪浅。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心得,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坚持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决定命运,培养好学生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做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只有培养好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把学生的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早操、早自习、晚自习、课堂的迟到早退等每一个细节上,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习惯。
二、要健全学生的评价体系
要认真登记记录好学生奖罚情况,并保留存档,依据学校规章制度予以处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对优生的鼓励。要建立健全评价学生的体系,建立对学生的德、智、美、体、劳的全方位评价指标,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充分利用评价体系掌握学生情况,并有效指导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提高教学效果。要对学生当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典型,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工作得以落实的具体组织者、协调者。因此,引导学生干部认清时代发展特点,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加强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素质,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担负着为祖国为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计划的具体实施,除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外,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管理者的学生干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校风、学风、系风、班风建设的带头人,是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抓好安全工作,构建平安班级
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认真对待,确保安全零事故。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分发安全手册,班会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二是对班级的每一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安全备案,并提交领导审查通过,做到万无一失;三是加强对学生晚归、饮酒、打架等违纪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其进行危害性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五、要抓好主题活动教育
要充分做好主题活动教育,积极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周、教育月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比如开展雷锋学习月活动,禁烟日活动,慈善爱心周等,充分发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宣传栏、网络、学生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利用网络、手机、微薄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学院工作动态,对涉及学生的重要事项做到及时公开,以便学生了解情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通知、公布情况、并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以便院方和学生做更直接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介入教育和管理。
七、积极发展学生社团,丰富学生文化和业余生活
做好学生社团发展规划,制定社团发展相关规定,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社团,有效监管学生社团发展。形成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氛围,以社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文化和业余生活。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学习心得,相信通过这次培训和研讨,必将能够为促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健康有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加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学生工作会议学习心得
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索晓红
2013年4月27日到5月6日,学生处组织学生工作的一行八人参加了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学生工作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这次学生工作会议的隆重召开也说明了这一点,研讨会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当然同时也感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它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学校学风的优劣更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识。学生工作从微观上看,是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从宏观上看,则是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工作便是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创造好3个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我们的育人理念,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那么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要努力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所需要的条件,我们认为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有3个:目标的牵引、情感的滋润、内力的支撑。
首先要把握牵引的正确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社会,以国家和学校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精神、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在学院有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学生乐于参与、也适于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和党、团日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内化为前行的动力与目标。
其次,情感的滋润,“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大学不但需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要求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中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们能够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网络,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改进传统的刚性管理方法,注重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扰、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三困”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帮助。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触发心灵的互动,真正做到“倾情于生”,用情感去温暖学生、激励学生。
再次,内力是指学生内在具备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合力,这是学生学业与事业成功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各专业教学所瞄准的培养目标。因此,利用好“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的必要与重要。我们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努力拓展第二课堂,挖掘潜性课程,构建学生工作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平台,通过各类专业性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奖学金表彰、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建设好3支队伍
为创造好3个条件,必须建设好3支队伍:这就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我们通过每周辅导员例会,及时了解各班学生思想及学风状况。学生科与辅导员配合默契,我们的工作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开展。
此外,我们将学生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坚持以党建促学风、党建进宿舍制度,每周学生干部例会制度,以上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同时也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是我学习体会的简单概括。为了做好学生工作,我们的老师们忙起来的时候简直都恨不得要把自己变成三头六臂。当然,我们忙碌着、但也快乐着,我们在学生点滴的进步中,在节日满满的祝福里品味着特有的醇厚的喜悦,我想学生工作的老师一定有同感。学生工作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群团工作、心理健康、帮困助学、学业引导、就业指导、校园稳定等等多层次、 多领域, 此外,不论是上班还是下班,白天还是黑夜,学生工作不能有时空上的任何盲点,所以说学生工作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天候的。 从计算机专业术语角度来说,学生工作可以是“树形结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理解,学生工作可就是一棵有着许多个枝干的大树了!尽管我们的老师们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为学生工作这颗大树努力地去浇水、施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旧不少。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会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创新思路,思考对策,努力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改进管理方法,相信有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有我们辛勤园丁的努力和付出,机电学院学生工作这棵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高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思考
学生工作处资助中心 王卿华
国家为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200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奖学金,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自治区)政府助学金。各高校也在努力完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并设立专门资助机构开展助学。随着近几年资助工作的开展,加大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二者更好的结合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无偿资助中出现的依赖现象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办假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 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心理压力而产生了思想认识与心理上的误区。 (1)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他们担心同学因自己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一些学生因此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情绪孤独、抑郁。一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并因此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遇事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进而否定自我价值,对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缺乏兴趣,体验不到其中的快乐,喜欢独处,沉默寡言,逃避现实,消极懈怠,形成了孤独和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 (3)学业焦虑。大部分贫困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差,但为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在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致使贫困生在学业上的焦虑十分突出。
以往的资助大部分是停留在“助贫”的层面上。但这并非其全部内涵,除经济资助之外,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为了使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等国家资助模式的建立,在大学生这个层面上建立起了诚信教育的载体,应充分发挥载体的教育功能,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开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对于维护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其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联合人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等共同开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活动以“诚实守信”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通过举办图片展、知识竞赛、舞台剧、征文、演讲、评选诚信自强之星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资助政策,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宣讲诚实守信事迹,倡导契约精神,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及时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教育贫困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三)开展学生活动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特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普遍比较自卑。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贫困吓倒,自卑自弃,不思发愤自救或者弄虚作假干脆躺倒在救济金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资助协同心理中心只有让特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另外,用一些成功的事迹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俗语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扶贫先扶志”,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加“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心得体会
——浅谈校园文化创新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
电气工程系 张婷凯
我很荣幸能参加“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通过短暂却充实的学习,既有理论的深入思考又有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就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创新学生工作为主题谈几点意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引领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来到学院担任辅导员工作已近六年,在这两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做好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点切身体会。今天我想从校园文化丰富团学工作的角度,谈谈校园文化创新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希望对不同层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社会整体文化和其他文化现象的组织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文化概念上来说,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它反映在高校校园中主要是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文化现象等。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
三、问题解决之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
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总是以活动内容的新颖、活动形式的新奇吸引着大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的成长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明显。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作用。
1.学生社团要有明确的宗旨。不论是文娱性社团还是学术性社团,在建社之初一定要提出明确的宗旨,在活动中围绕本社团的宗旨开展活动。
总的来说,学生社团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思想教育、改革与成才教育开展活动②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活动③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活动④结合志趣爱好开展活动
2.活动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各类社团一定要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学社的特点开展活动。可以是讲座、沙龙、演讲、辩论、社会调查、义务咨询、友谊比赛、以书会友、参观、图片展览、学者访谈、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可以自己创设,但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成才提供条件。
3.社团活动要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专业学术性社团越来越成为社团的主流,它们往往由某一个系或某几个相关系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学术活动,这就要求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利用社团组织把课堂上解决不了、消化不了的东西在课下解决。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耽误了正常的上课,处理好社团和课堂的关系。
4.活动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握住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时代脉搏。社团活动要找准同学和时代的结合点,例如北大的爱心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提出了一个需要全体大学生回答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不需要付出爱心。最后,要争取指导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社员的热情是活动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老师的指导保证了活动的方向和成效,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青年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是高科技时代和现代化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了一批批丰硕成果(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有的还在应用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展现了青年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潜能和这项活动广阔的发展前景。积极组织和倡导青年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创造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使其掌握创造的理论和方法。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便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校外科技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校园,了解了社会,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如争取学校领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点实事,拨发专用经费,提供场所,联系指导教师,建立学生专用实验基地等。学校应对支持帮助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及专项学生科技创造发明奖学金。
3.把科技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青年学生的科技活动,最好的途径是把这种活动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它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将科研的目标、方向和手段等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的各项目标,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目标。
4.发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学术科技活动与课余生活相结合,可以丰富青年学生的生活内容,使其加强自我教育。学生可以自己去选课题,到工厂、企业等去调查研究,自己想办法多方面收集资料。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增强自我创造、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既能促进自身的学习,又能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艺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有机的整体,作为这个整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体育活动,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有时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最有活力、最富创新意识的“两朵鲜花”。这是与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色相一致的,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年轻、蓬勃、有朝气、富于幻想、富有活力的特点。因此,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文艺体育活动就以其特有的观赏性、挑战性、普及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爱动是他们的基本特征,但是,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使得一些学生陷入学习和体育锻炼矛盾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年轻根本用不着锻炼,身体也决不会出问题,也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上好体育课就行了,课外体育活动太耽误时间。殊不知,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
当然,正如我们所知,事物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一样,在学生工作中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也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伴相随,相衍相生。而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更要具有高远的目光、与时俱进的心态,不墨守成规,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对产生的问题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解决。以上我主要从学院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和潜移默化作用。需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有效、创新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记:
通过本次培训,我更深刻的感受党和国家、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虽然本次的培训时间不长,但是我开阔了视野,获得了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收获了许多经验,收到了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良好效果。通过这个平台,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探讨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供了方便。我会积极利用这一珍贵机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再认识,再思考。最后,非常感谢学院给了我本次学习的机会。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电气工程系 翟羽佳
2013年5月,我们小组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学习。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学校,还学到了不少有关高校管理创新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勉。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并且以经济发展为开端正在进行和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变革。高等教育体制、人们的就业方式是我国改革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就业方式的改变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承载着学生就业的压力,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而且要做人才的“出口”工作。高等学校不能仅仅成为智育发展、技能训练的场所,更应为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环境和挑战的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要有新的定位。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重大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在教学理念、学校功能和定位、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布局的变化,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日益变得复杂。表现在:一是学生数、教师数急剧增加;二是专业设置快速增加,跨学科管理越来越普遍;三是很多高校在合并的过程中出现了跨校区管理,导致教学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教学资源分散、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新的问题。以上种种因素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背景已今非昔比.正悄然发生着变革。这一切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已成必然。
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前提,一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育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这其中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和思想、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实现教育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并重,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管理上都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任何脱离学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是无意义的。二是要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学校的特色体现在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是多样的,各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从自身优势出发,准确定位,办出特色,这既符合教学规律,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教学管理理念最终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获得精神食粮、知识资源、技能训练的场所, 也应是他们获得与人沟通交往能力、与他人相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
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保障。要形成与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就一定要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教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这不仅是高校管理的趋势更是高校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