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发表日期:2016-05-23   文章来源:

 

西安交大以多样化教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鲜活——

丰富知识 坚定信仰(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巡礼)

  2016年05月18日 07:54:10 来源: 人民日报

4月下旬,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走上讲台,围绕如何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思维给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接着,王树国校长也为学生传授培养科学思维经验。

  西安交通大学以开放建设的思维,从改革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及形式、考试方式入手,探索出一条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路,受到学生欢迎,使得学生受益。

  开放式地建设三支教师队伍

  调查表明,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喜欢的不是拥有高学历,而是有思想、尽心投入的教学者。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波说,思政课需要科研和一流学科及课程来支撑,说理的基础是学理和事理,把政治命题与学术命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教师陆卫明说,思想政治课需要学术精英来讲授。

  教师是教学第一资源,有了好教师,才可能有受学生欢迎的好课程。为弥补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等短板,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提升、培训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建设三支队伍——引入辅导员参与小班讨论,聘请兄弟院校优秀教师来校授课,聘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作报告。

  2008年开始,为发挥辅导员熟悉本科生日常生活的优势,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辅导员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课程讲授,目前,学校有80多名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杨艳丽说:小班讨论很接地气,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讲述核心价值观,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西安交大已经从兄弟院校聘请教学质量好的11位知名教授到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聘请吴建民、金灿荣等在内的40多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作形势政策报告

  去年,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聘教授师资库,师资库面向全省开放。学校与陕西省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党校、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补充鲜活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

  怎样回应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引入三个教学内容作为补充,即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当前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的热点材料,引入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就鲜活起来。

  西安交通大学开设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去年1月在美国Coursera网面向全球学生开课,目前已经有131个国家和地区的5.07万多人选课;同时,通过慕课形式被国内20多所高校作为选修课程认证学分。

  为破解满堂灌输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弊端,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加强专题式教学的同时,推广小班讨论、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模式。学校已经建成国家视频资源共享课、公开课各一门,并参与共建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网站

  学校建成陕西富平教学实践基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实践基地等四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每年组织上千名学生赴教学基地现场教学与考察实践。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

  如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传授向信仰培育的转变?改变千人一面的考试模式成为重要抓手。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都被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应用。为了能够使成绩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学校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

  学校鼓励部分学生成立兴趣小组,以理论研究、社会调研、微视频拍摄及论文撰写的方式代替期末考试。已经拍摄微电影、微戏剧、微视频上百个,完成调研报告多份等等。学校每年实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满意度的滚动调查,及时吸收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

  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完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一书获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周年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批国家级精品课。

                                                

                                                  (记者 董洪亮)

 

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20160517 13:34:41 来源: 光明日报

 

 

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是“可以写作业的大课”、点名课,还是期末要背书的课?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告诉你,思政课是“整个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说,“思政课就要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近日,记者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什么

  令2014级法学院学生陈娟没想到的是,大学里第一节思政课就把她“震”住了。

  “由于以前的一些印象,第一节思政课我打算在课上完成其他科的作业,但是老师剖析问题层层深入,让我放下了手中的笔。”陈娟告诉记者。

  最令她难忘的是张晓萌老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形式丰富,理论讲授先从一部名为《低头人生》的短片引入,讲当代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然后再引出概念。平时大家总是说不要过分依赖手机,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对手机依赖背后存在的理论问题。大学的思政课给我的感觉是对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陈娟说。

  金融学院2014级学生李梓麒告诉记者自己对思政课的理解:“思政课是整个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因为它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终身受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海军表示,思政课能“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理论的提升通过这几门课设置就可以体现得出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问题。分析哪些问题呢?一个是历史问题,一个是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可以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找到答案。历史问题可以从《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找到答案。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原理,开阔眼界,科学准确地分析当今中国、当今世界。”

  思政课怎么上

  在这些“95后”大学新生的眼中,课堂形式多样是否就抓住了根本?他们对思政课又有哪些不一样的要求?

  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学生孙照哲告诉记者:“实际上,大学生很愿意上思政课。但是,我们对思政课的需求是,我们希望它能把一些问题讲清楚。什么样的思政课最能打动我们?当然形式上的丰富是一个方面,但是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学理上、思想上的深刻以及内容上的充分。很幸运的是我们大学遇到的思政课老师都有这个水平。”

  令孙照哲难忘的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常庆欣老师和教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王向明老师。“在常庆欣老师的‘马原’课堂上,他会侧重给我们讲解近代欧洲思想史的一些内容,一些其他流派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这些能丰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王向明老师则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雄辩地讲清楚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王老师注重把历史和逻辑结合起来,让我们顿悟。”孙照哲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萌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我教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回应同学们的需求,让他们更有兴趣,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应该是回归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真实还原马克思其人其事。我想,只有充分了解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和他思想形成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他讲的‘资本主义批判’,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样,同学们才能感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科学性。”

  思政课的“一体两翼”

  《正道沧桑》《燎原》《鲲鹏展翅》等一本本印刷精美的杂志实际上是思政课上同学们交的作业和讨论。《农村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现状调查》《农村义务教育集中办学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农村教师情况调查报告》等论文是同学们实地考察后撰写的调研报告。同学们还自制了微电影《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方向》。

  郝立新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高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示范基地,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经过多年探索,现已形成‘一体两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其中‘一体’是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是‘研究型+互动型’教学模式。”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获批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告诉记者,这个中心将打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平台、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估中心以及大学生舆情监测平台”。“这是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工作重点和难点。”王易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真正让同学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郝立新最后说。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复旦大学:让“刻板”的思政课面貌一新

我要评论

20160516 18:40:0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5月16日电(记者吴振东)不用点名,不用课上随机提问抽查,学生能自觉做到不玩手机、不看外语书或者专业书——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最期望的思政课课堂效果。如今,他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复旦大学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目标,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改变了思政课原有的“刻板”面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实效性,师资建设是关键。据了解,复旦每一名思政课老师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并且来自不同专业,如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忠诚、年轻、专业是该团队的鲜明特色,多位成员已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

  “同样一节课,年轻人的上课方式完全不同。”顾钰民告诉记者,如今的教学团队不会再拿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更加注重相关学科的多视角解读,注重知识储备的多样化传递,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周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杨绛的《我们仨》、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这些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时常天马行空般出现在复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娓娓道来,学生津津有味听完三节课,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去。

  “最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上课,但没想到思政教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要去用心体味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有同学如此评价。

  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强,需首先让课程产生对学生的亲近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从教材中提炼其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作为教学重点,以问题切入展开教学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

  此外,复旦大学还将“社会实践”引入思政课教学,根据课程特点量身定制、精心设计配套活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每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相配套的是依托党史研究基地举行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登上“慕课”平台至今已有一年,教学传播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效果取得了喜人突破。

 

 

长安大学“新生教育工程”助力新生赢在“入门”

我要评论

 20160515 15:18:2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5月15日电(记者许祖华)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长安大学将新生教育工程作为大学教育的起点工程,及时整合教育资源,总结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新生教育模式,帮助新生“入好门、学好业、走好路、成好才”。

  “要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起点在于新生教育。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及时完成自身角色转换与定位,培养专业兴趣,能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益。”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说。

  2008年长安大学“新生教育工程”正式立项,并纳入学校党政工作重点工程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包括入学与适应性教育、素质与养成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教育与学务指导、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在内的六大模块全方位综合教育工程,内容涵盖新生入学后学习、生活、成长和交往等多个方面。

  “学校制定了完整的新生教育计划,帮助新生正确认知大学,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实现由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成功转变,快速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长安大学学工部部长张骞文说。

  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长安大学通过校规校纪教育、学籍学分制政策学习,解决新生对政策制度的适应问题;通过学科资源场馆参观,校情校史学习,解决新生环境适应问题;通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艰苦类专业体魄锻炼、心理教育等,解决新生身心适应和行业情操培养问题。

  工程机械学院大一学生黄栋,从高中的紧张到大学的放松,使他一度很不适应,感到非常惘然。经过学校心理老师的咨询和帮助,他开始在图书馆寻找兴趣所在,并与同学们积极的交流,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方面,长安大学的二级学院结合各自实际,做了有益尝试。各学院充分调动学术教育资源,举行多场知名学者、专家、杰出校友报告会、院长沙龙,帮助新生认识专业,让学生克服对艰苦类行业的恐惧心态;面向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行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增强其专业认同感,主动规划大学生活。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新生专业调剂率一般在50%左右,最高达80%,部分专业在学校各专业中调剂率均在前列。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这个学院在本科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便开设了由教授、博导讲授的专业概论课,专业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突出贡献,不仅使学生了解“专业的过去”和“专业的现在”,而且使学生看到“专业的未来”。

  地测学院2013级学生方唯振入学初期不喜欢所调剂的遥感专业。在学院学科与专业认知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学院开展的特约专家报告会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交流会上学长的经验分享以及辅导员一对一的耐心劝导,方唯振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后,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并放弃了转专业的机会。

  方唯振说:“我对遥感从排斥到了解到热爱,并渴望为这个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说,新生教育工程建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学校本科生教育的实际问题。从效果来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新生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中的教育焦虑现象,减少了新生因恐惧艰苦类专业要求退转的现象、减少了新生因不适应学分制考核批量挂科现象,减少了新生因不适应奖惩测评等制度考核的成长受挫现象。

  一批“新生教育的受益者”正在转型为“新生教育的实践者”。政治与行政学院2013级研究生、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徐英刚刚留校担任辅导员,他说:“是新生教育工程规划和成就了我的人生,没有新生教育,我不可能活跃在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一线。”

 

复旦大学: 实践教学让理论教育“活”起来

20160516 15:53:21 来源: 光明日报

 

  “原理课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从未想过要去用心体会的世界。最初抱着必修课完成任务心态而来的我,开始对马克思,作为一个人,一个像我们大家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去体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也让我们更加容易亲近的马克思。”

  “一直以来,我都把马克思看作一个伟大而遥远的名叫‘主义’的东西。而在这段时间的课堂里,我最受感动的却是他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无悔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更有面对所有人怀疑时的那份坚定,让年轻的我们感动不已。”

  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上学生们的留言。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实践项目的抓手,立刻生动起来。每天的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占座位;没有老师站讲台、学生抄笔记的“套路”,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各展所长、互相交流,不再是临时抱佛脚,考前才翻翻教材,而是开始注重搜集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

  “其间,有看、有思、有想,知识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内在与外在实现了充分交流。活动周中,我们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在和谐的互动气氛中,我们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在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相反,我们把在无形中学到的知识慢慢消化,并吸收了其中的营养精髓,让它们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一位学生感慨。

  “原理”课的改变,只是复旦大学将教学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至今,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已连续举办八届。在稳固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的同时,复旦大学大力搭建多种实践项目平台,把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延伸小课堂,努力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学生知识结构,逐步建构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则是复旦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一项改革与创新。自2004年以来,先后邀请全国各地50多位市长(书记)走上论坛,向大学生传递全国众多地区、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这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前沿地区的改革开放实践,使学生能够多渠道、立体化地了解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建设进展、存在问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拓展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引入教学第三方,变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为内容更加全面、深刻、权威的案例实践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教学与社会互动的平台,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样态、新形式。

  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相结合,以“治国理政”为主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研究、学习党的治国理政智慧,推动大学生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角度来思考、探讨治国理政问题;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结合大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问题,结合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方法、拓展渠道,组织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论教育才能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Baidu
sogou